今天,整个邓州都在看这一家人,谁认识?
同在蓝天下,同样过一生,人与人的境遇却有天壤之别。有人住豪华别墅,开宝马奔驰,也有人贫困无助,痛苦挣扎,成了被遗忘的角落。邓州市龙堰乡歪子村,有这样一户人家,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震撼。http://static.video.qq.com/TPout.swf?vid=j0537nx6yfu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auto=1
一个晴朗的下午,我和编外雷锋团回民支队李红安队长等一行人,驱车来到了歪子村,沿村路颠簸穿行,一直开到了村外的田野里。田野里嫩绿的麦苗,稀稀疏疏,无精打采的样子,但我想经过冬天大雪温暖的孕育,来年定会是一幅绿色的画卷。
车子行到了路尽头,李队长指着不远处几间低矮破落的房子说,赵吉秀老汉一家就住在那里。
我们一行人下了车,沿着田间坎坷不平的小路,走到一个小桥头。看到桥头站着一个貌似六十来岁的男人,衣服破旧,胡子拉碴,满脸病容的样子。李队长告诉我,他就是赵吉秀老汉。赵老汉身体多病,一直不能下力干重活,不能出去打工,庄稼也收成不好。
赵老汉听我们说明来意,激动得语无伦次,要请我们去家里看看。沿桥头左拐,我看到地边堆了一溜包谷竿,谷竿边地上蹲着一个女子,头发蓬乱,衣服和脸上都脏兮兮的,神情木讷。李队长说,她就是赵吉秀的傻妻,有精神病,犯起病来啥活都不会做了。看到我们,女子抬眼看看,嘴里不知咕哝着什么,然后站起身来,跟着我们一起走。有几只狗在边上“汪汪”的不停叫着,赵吉秀说,这是他们捡来的流浪狗,陪他们过了几个春秋了。
赵吉秀所谓的家,其实是原先村里在野地里盖的三间护林房,低矮的泥糊砖瓦房,现在已东倒西歪,破旧不堪,成了危房了。正屋靠墙有一张床,上面堆了一床破旧的棉被,还有一些杂乱的衣物。其余地儿全部堆满了捡拾来的杂物,还有几袋麦子玉米,捡来的半袋发霉花生。由于当母亲的傻,不知道收拾屋子,弄得屋里几乎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。
面西还有两间偏房,说是房,其实是石棉瓦搭的两个窝棚。墙体都没垒严实,断壁残垣,留着大豁口。一间是厨房,一间是孩子们睡觉的地方。看着破败不堪的窝棚,真不敢想,在这寒冷的冬天,我们住在高楼里,还要开着暖气,才觉得暖和。孩子们睡在这四面漏风的旷野破棚里,是怎样蜷缩着,哆嗦着,哭泣着,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的?
外面破桌上,有一个大铝盆,盆里有一些上午刚从饭店要来的残渣剩菜。赵吉秀说,这是用来给孩子们改善生活的。他指着前边不远的一个水井说,吃的水都是从那里用水桶系上来的。
赵老汉一共有六个孩子。三个女孩,三个男孩。两个大的是女孩,现正在龙堰街上中学,住校,平时不回家。下边四个,都在村里上小学。屋子虽然破旧脏乱,但正屋后墙上,一张主席的贴像,却显得格外亮眼。还有几张奖状,赵老汉说,这是小闺女的。说到小闺女,赵老汉露出一丝笑容,他告诉我们,小闺女打小听话懂事,在幼儿园就被评为“好孩子”,小学四年,年年都是“三好学生”。赵吉秀指着墙上已经泛白破烂的春联,告诉我们,这都是春节小闺女写的。稚嫩歪扭的毛笔字,因为长久的风吹日晒,有的已经烂掉,看不清了。但还能读到一些诸如“开门大吉大利万事如意”“四季常青”等字。院子前有一个小水塘,水塘四周杂乱地长着一些树,因为天冷,叶子全掉了,树木光秃秃的,透着几分凄凉。水塘里面长着一些不知名的小树苗,红色绒绒的叶子,有两只大白鹅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,给这个破落贫衰的人家增添了一份生机,一丝暖意。
瓦房西墙外杂乱地堆着一些包谷竿子,旁边有两个大圆柱形沙泥墩子,上面种了一大片仙人掌。由于是冬天,仙人掌只透着一些浅淡的绿意,但上面的刺却倔强地根根直立着。仙人掌被称为“沙漠英雄花”,耐炎热,耐干旱,耐贫瘠,生命力顽强。我在想,这样的一家人,是不是就像仙人掌,生命瘠薄而顽强?
赵吉秀老汉又领着我们来到桥头,他指着桥洞说,下雨的时候,破瓦房里窝棚里雨漏得几乎跟外面一样,根本住不了人,他和老伴以及孩子们就挤在桥洞里。桥洞里有一张捡来的破席梦思床垫,上面散乱地堆着一些麦秸。每逢下雨,一家人就挤在桥洞里避雨取暖。桥洞外用包谷竿挡着,好歹遮蔽一些风雨寒凉。
正说着,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回来了,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,看到我们,怯生生的,也不说话,掏出书本和作业,趴在桥头上写起来。赵吉秀老汉喊她:“三鑫,叔叔阿姨们看你来了。”小姑娘默默地看了我们一眼,继续埋头写作业。赵吉秀告诉我们,三鑫学习很自觉,每天放学回来,也不玩儿,总是趴在桥头上,以桥墩当桌,先写作业。我们等她写了一会儿,好像写完了,她开始收拾书本和作业。我看了一下她的作业本,书写非常工整,干净整洁,本子上批了很多优。等她收拾完毕,我们便和她一起坐在桥墩上,谈起话来。
小姑娘告诉我们,她叫赵三鑫,上小学四年级。我们问她,家里贴的奖状是否都是她的,小姑娘点点头。问她为什么书本装在袋子里,她说没有书包。她的本子和笔都是上中学的姐姐们给的,姐姐们的学习用具也都是老师给的,或者同学们送的。谈起她在学校的生活,三鑫说老师们对她很好,课堂上时常提问她,和同学们相处也好,很少有矛盾。
当我们说到她爸爸妈妈时,小三鑫立马泪水长流,不停哭泣。她说爸妈身体不好,妈妈时常犯病,她很难过,也很担心。在我们的问询下,小三鑫一直流泪,她告诉我们,她从生下来到现在,就住在野地里或者桥洞里。由于家里没电,也没有电视,每天天刚黑,一家人就早早地睡了。夏天,忍受着蚊虫肆虐地叮咬,冬天,忍受着寒冷的袭击。很多个黑夜,听着外面田野里呼呼的狂风,凄厉的狗叫,还夹杂着一些莫名的声音,她感到一种死亡就要来临般地恐惧无助。她是多么渴望有一个住所,不要多大,能遮风避雨就好,温暖就好,不害怕就好。
小三鑫很早就学会了洗衣做饭。她会烧包谷糁稀饭,会烙馍,会做面条。妈妈一旦犯病,做饭就全靠她了。她会早早起来,做好饭,招呼妈妈和弟弟们吃饭,饭后带着弟弟们步行去上学,风雨不误,从来没有迟到过。放学回来,就赶快写作业,然后赶紧给全家人做饭。她说已经两个月没吃肉了,已经吃了两个星期的萝卜了,有时也吃野地里薅来的辣菜。我们问她想不想吃肉,她低着头说想,也不想,因为爸爸买不起。问她每天能吃饱饭吗?她说时常吃不饱,家里没钱买米买面,总是省着吃。
我们看到她穿的衣服很干净,问她衣服是爸爸买的吗?她说不是,家人的衣服大多都是别人送的。她很珍惜,她总是把自己和弟弟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,穿着去上学。
小三鑫其实内心很自卑,她知道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,没有温暖的住所,缺吃少穿,也没有书包和文具。在学校,她总是好脾气地,小心翼翼地和别人相处着。看着别的女孩穿着鲜艳的衣服,背着漂亮的书包,用着精美的文具,大声肆意地嬉闹欢笑,她总是默默地垂下双眼,落寞地站在一边,感觉自己就像个丑小鸭,怎么也融不进去。
我们问她有什么愿望吗?她流着泪说,希望爸爸身体好起来,千万不要倒下,希望能挣钱给妈妈治病,让妈妈不再经常犯病。她希望能不再受冻挨饿,不再夜晚怕得睡不着觉。她想和别的同学一样,过一种温暖快乐的生活。说到此,她的眼睛里,闪烁着一种亮晶晶的光芒。
我们想带她去街上买个新书包,买些新文具,买点零食。她固执地就不去。说要赶紧去做饭了,哥哥和弟弟们贪玩,总是回来晚,又好饿,回来就要吃饭。家里没电,趁天亮赶紧做饭吃饭,天一黑,就看不见了。
可怜又可爱的小三鑫,不就像家里种的仙人掌么?只要泥土里有一点水分,就能茁壮地生长。当吃苦耐劳成为一种习惯,还有什么苦难能挡得住她?临走前,赵吉秀老汉握着我们的手,请我们帮他想想办法,让他家里通上电,有个电视机,也好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,让日子不再那么空寂乏味。
我们要离开这里时,一些村民们赶了过来。自然说了一些赵吉秀老汉的贫寒囧况,还有乡亲们是如何送衣送物接济他们一家人的。又夸赵吉秀是个好人,农忙时节,他做完自己的活儿,就会去村里一些留守老人儿童家,帮助干活。
回去的路上,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,既恼其多生,又哀其不幸。真难以想象,这住野地睡桥洞的一家人,是怎样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过着这种闭塞、贫病交加的生活的?我不禁想到了余华的小说《活着》,是不是,活着,就是他们生存的目的?
可是,我又想起了小三鑫,想起那张泪流满面的小脸,想起那双闪烁着亮晶晶希望光芒的眼睛,想起她对父母的爱,对美好生活的渴盼,想起她上中学的两个姐姐,上小学的哥哥弟弟们,Ta们,都是未来的希望。我相信,在Ta们幼嫩的心里,生存的目的,决不只是活着。Ta们也渴望读书,上大学,摆脱贫困,过一种美好的人生。
置身闹市的我们,可否会想到,世上还会有这样一个你难以置信的贫困人家?Ta们的生活,还滞留在无处藏身,食不果腹的地带。这让我们每天在空调房里考虑哪家美食好吃、哪个地方好玩、哪种美酒好喝、是不是又该呼朋友唤友K一顿的人,情何以堪?!
Ta们,在旷野里哭泣着呼唤,呼唤你我的爱心。Ta们,需要的真的不多,只要大家每个月少吸一包烟、少喝一瓶酒、少去一次饭店,就能给孩子们筑起一片爱的天空。我坚信,我们资助给孩子的,决不会只是爱心帐户上的一个数字,不会只是遮风蔽雨的一间房子,更是对孩子们心灵上的抚慰与关爱。就是要让Ta们知道,有了我们的关爱,野百合也会有明媚的春天,也会有一个温暖的家,也会有美好的人生。 关于龙堰歪子的贫困户这则报道已经发生两天了,我们了解后前去捐款,然看到的、听到的和报道有所偏差,和事实并不符合。来到后了解到,这家人已经住上了乡、村委出资安置的新家,赵吉秀,45岁左右,见到真人后,并不想视频中所说的60岁老汉,挺年轻、精神的;了解到,他家多年来一直有拿政府扶贫补贴款,被歪子村委确立为低保贫困户,作为重点扶贫对象,至于住房,村委之前给他申请了危房补贴,多次催劝其搬离现有住房并帮助其修改新房,然赵吉秀说有鸡、庄稼等理由,不愿搬离,哎,只可惜苦了孩子;还有了解到,他家人太多,没有计划生育的意识,是有名的超生户,生六个娃子,娶来的媳妇精神有问题,家境状况复杂,听村民说他家,说他自已都照顾不好自已,要恁多娃子干啥里?!让娃子们也跟着遭罪。唉呀,还是深乡疙旯里,有些木文化人,思想封闭,不听人劝,造成的现状。所以呀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不了解情况就嘲讽、否认国家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,就会使扶贫工作人员心寒和不公平。觉得还是要以事实报道,作为一位捐助者的所见所闻。
页:
[1]